您的位置:首页 > 医疗护理 > 护理园地 > 健康教育 > 

核与辐射安全问答


一、放射源相关问题

1、我国是如何开展医院放射医疗工作的相关管理工作的?

环境保护部(国家核安全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国务院令第449号,以下简称449号令)等有关法律法规,按照职责分工对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安全和防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管。采取环境影响评价手段对放射医疗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辐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和评估,提出预防或减轻辐射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通过发放辐射安全许可证,对放射医疗机构进行管理,要求医院建立健全操作规程、岗位职责、辐射防护制度、安全保卫制度、设备检修维护制度、人员培训制度、台账管理制度和监测方案等规章制度。通过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督落实辐射安全设施、防护措施与医疗项目主体工程同时投入使用,要求对辐射安全与防护工作进行年度自我评估。通过加强日常辐射监督检查与监测措施督促医院加强核安全文化培育,辐射工作人员按规程正确操作放射设备,加强辐射环境监测与个人剂量测量管理,发现辐射环境水平与人员个人剂量异常时开展调查,进行原因分析及时发现并消除辐射隐患,保证放射医疗满足相关法规标准要求,保障辐射工作人员、公众和环境免受辐射危害。通过放射性同位素进口和转让审批制度,确保放射同位素在合法的放射医疗机构使用。

放射医疗工作场所和其他辐射工作场所一样,须有符合国家标准和安全防护要求的场所、设施和设备,设置明显的放射性标志,其入口处应设置安全防护设施以及必要的防护安全联锁、报警装置或者工作信号,具有防误操作、防工作人员和公众受到意外照射的安全措施。

449号令还规定使用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进行放射诊疗的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取得辐射安全许可证,并还应获得放射源诊疗技术和医用辐射机构许可。进行放射诊疗的医疗机构应依据有关规定和国家标准,制定与本单位从事的项目相适应的质量保证方案,避免一切不必要的照射,并事先告知患者和受检者辐射对健康的潜在影响。医院要正确合理施行医疗照射,重视广大患者与受检者所接受医疗照射的防护。医务人员应主动给患者提供防护用品,并正确使用,改善患者的防护条件,严防发生医疗照射事故。

2、放射源是如何分类的?

我国参照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有关规定,按照放射源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潜在危害程度,从高到低将放射源分为Ⅰ、Ⅱ、Ⅲ、Ⅳ、Ⅴ类。

(1)Ⅰ类放射源为极高危险源。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分钟到1小时就可致人死亡。

(2)Ⅱ类放射源为高危险源。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小时至几天可致人死亡。

(3)Ⅲ类放射源为危险源。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小时就可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接触几天至几周也可致人死亡。

(4)Ⅳ类放射源为低危险源。基本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但对长时间、近距离接触这些放射源的人可能造成可恢复的临时性损伤。

(5)Ⅴ类放射源为极低危险源。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

二、辐射防护相关问题

1、电离辐射对人体有哪些影响?

电离辐射是物质世界存在的一种自然现象自然界中的土壤、岩石、水体、空气、食物中到处存在着或多或少、各种形式、不同能量的电离辐射。人类生活在电离辐射的环境中,无时无刻都受到辐射的照射。

2、怎样通过饮食来防治和减少核辐射的危害?

目前,尚未发现某种食品能够有效防止辐射效应产生。在核事故早期,可以服用稳定性碘;核事故中后期,要听从国家相关专业部门的告诫,避免摄入受污染的食物。

3、怎样测量个人受到辐射照射的剂量大小?

电离辐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必须使用仪器才能探测到。对外照射剂量的测量,可佩带个人剂量计,包括热释光片、胶片及带报警装置的各种电子个人剂量计;体表和衣服上的放射性污染的测量要采用各种体表污染监测仪;体内污染的测量通过尿、血中的放射性含量的分析,再通过模式计算确定内照射的剂量,还可直接通过全身计数器来测定体内放射性的分布;采用常规的外周血染色体及微核测定方法等生物剂量的测量方法,可推算出人体的受照剂量。

4、放射性污染会不会传染?

放射性污染不会像感冒病毒那样传染。放射性污染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通过外照射和内照射两个途径。防止污染就是想办法切断这两个途径,可采取以下措施:

(1)尽量减少核污染接触的时间。

(2)尽量远离污染,必要时采取一定的屏蔽材料对射线进行屏蔽。

(3)勤洗手,防止人经被污染的手接触食品而将放射性物质转移到体内。

5、核事故发生后公众如何进行自我保护?

一旦发生核事故,公众首先应避免紧张恐慌情绪,及时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了解事故进展,尽可能随时获取政府部门有关的决定和通知,了解核事故的处理进程,切不可轻信谣言。

其次是在有可能发生放射性污染的情况下,尽量停留在室内进行隐蔽,同时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例如关好门窗和通风设备,注意接收当地政府发布的信息,配合政府准备必要时有序撤离。

当核设施发生事故导致场外应急时,设施释放的放射性物质在大气中形成烟羽,而这种烟羽无色、无味、看不到,只能根据释放量和当时的气象条件做出评估,地区核事故应急机构根据评估及时发出警报,公众按指挥躲在屋内关好门窗或撤离,躲开放射性烟羽,就可以保护自己免受或少受放射性危害。

6、核事故后烟云(放射灰尘)能漂浮多远?

核事故后期烟羽(俗称烟云)的弥散取决于释放方式和气象条件(包括风速和风向的持续时间)。核电厂的应急计划区一般不超过几十公里。

7、怎样消除服装上的放射性沾染?

当空气被放射物质污染时,其中的放射性物质会随着尘埃,或以放射性气溶胶的状态下落,污染人的服装污染的情况会因放射性物质的理化状态、粒子分散度、服装面料的不同而不同,因此需通过放射性检测来确定污染程度和防护办法。一般来说,当确认受到严重污染要尽早更换衣物,妥善处理衣物;轻微污染,切忌互相拍打,可通过加相应的化学药剂清洗清除再进行检测;当人员的皮肤受到放射性沾染后要尽快清洗处理,避免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内。

8、核事故中常见放射性核素的种类与危害是什么?

发生核电厂严重事故时,反应堆放射性物质可能会向周边环境释放。其中,对健康具有风险的主要放射性核素为放射性碘、放射性铯和放射性惰性气体等。

(1)放射性碘

放射性碘的同位素有24种,核事故时辐射防护的主要对象是碘—131。放射性碘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是随饮食摄入,其次是受污染的大气吸入(后者只发生于放射性烟羽通过时期)。含放射性碘的牛奶是人们摄入放射性碘的主要来源,牛、羊、猪和鸡蛋也是人们摄入放射性碘的来源。此外,水生动植物对碘有很高的浓集能力,若反应堆事故释放的放射性核素污染了天然水体,则其中的食用动植物也可能成为公众摄入放射性碘的来源。

碘—131的半衰期是8天。放射性碘进入人体后迅速蓄积于甲状腺,甲状腺中的碘含量比其他器官或组织中的含量高几百倍,甚至几十倍,可引起甲状腺炎、甲状腺功能减退,远期可发生甲状腺和癌变。儿童摄入放射性碘的危险性比成人更大,加为儿童的甲状腺小于成人,同一数量的放射性碘,儿童摄入后甲状腺所受的剂量是成人摄入后的2—10倍。

(2)放射性铯

铯是元素周期表第Ⅰ族碱金属,属稀有元素。铯的原子充数为56,共有31种同位素,其中铯—134至铯—146为裂变产物,生物学意义最大的是铯—137,为β、γ辐射体,物理半衰期为30年。

铯—137是公众受全球放射性落下灰照射剂量的主要放射性核素之一,可经消化道、呼吸道、皮肤和伤口进入人体。特别是极易从胃肠道吸收,吸收率约为100%。经呼吸道的吸入量只占食入量的1%左右。母体中的铯可经胎盘进入胎儿,还可经乳汁分泌。由于铯在体内分布均匀以及子体钡—137m的量子在体内的穿透力较强,各组织均会受到体内铯—137较均匀的照射,引起多器官放射性损伤。

铯—137属中午毒性组核素,但由于环境中的放射性铯对公众的照射剂量很低,迄今尚无人群损伤效应的流行病学资料。有关放射性铯的生物效应资料基本来自动物实验,铯—137对动物机体的生物效应包括急性辐射效应如骨髓破坏、造血功能不良、白细胞和血小板显著降低、贫血、败血症候群等,远期辐射次郎中甲状腺癌、淋巴肉瘤、神经元纤维肉瘤和乳腺癌等。

9、放射性物品运输中发生核与辐射事故怎么办?

所有的放射性物品运输都要严格装在相应的容器中,该容器的设计、制造以及运输过程需经过核安全监管部门的审查批准。即使出现效能事故,放射性物质仍然能得到有效包容。

放射性物品运输中发生核与辐射事故的,承运人、托运人应当按照核与辐射事故应急响应指南的要求做好事故应急工作,并立即报告事故发生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接到报告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立即派人赶赴现场、进行现场调查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故影响,并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通报同级公安、卫生、交通运输等有关主管部门。接到报告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应急预案做好应急工作,并按照国家突发分组报告的规定及时上报核与辐射事故信息。

三、放射性废物相关问题

1、医院产生的放射性废物是处理的?

医院产生的放射性废物多来自使用放射性核素进行诊断或治疗的核医学相关科室,主要包括被半衰期相对较短的放射性核素污染的固体、和气体。放射性废气通过空气过滤装置将放射性核素吸附过滤,达标的气体就可以排到大气中;放射性废液多集中收集在专用的储存池或储存容器内,储存衰变十个半衰期后,进行辐射水平检测,达到国家相关标准后就可以按一般废物处理了;固体放射性废物也同样是先置于符合国家屏蔽要求的废物室集中统一储存,待自然衰变十个半衰期后,对其表面进行辐射水平检测,达到国家要求后就可以按一般废物处理了。

国家规定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用放射性废物管理卫生防护标准》等,以确保医院工作人员、公众辐射安全。

2、核废水池漏可能对人体造成怎样的影响?

核设施产生的含放射性的废水正常情况下不允许排放,这些废水要通过净化去除放射性物质,净化后的含微量放射性物质的废水有控制地排入环境。核设施设计时已经考虑了万一发生泄漏事故时的收集设施或措施,如果有少量废水进入环境水体,要对水体进行监测,必要时限制对水体的使用,以防止可能对公众造成的影响。

放射性物质进入水源或水体后,将在水中迁移和开来,并在水生动植物中浓集。水中放射核素的浓度将与释放到水中的放射性物质的量、放射性物质的理化性质及水体性质(水体体积、水体流速及其他水力学特性等)因素有关。

放射性物质进入水源或水体的可能后果是使水源或水体受到放射性污染(包括化学污染)。受放射性污染的水体将可能主要通过内照射途径(食入污染的水或水生生物,以及食入用污染水灌溉的农作物)对人体产生辐射照射。可以看出,放射性污染的水对人体的危害途径及大小直接与水源的利用情况有关,一般更关注的是污染水的食入。其在公众中可能造成的心理社会影响往往要远大于放射性污染的水对公众健康的可能影响。

3、放射性物质在水体中是怎样扩散的?

影响核设施液态流出物在地表水中弥散的主要机制是迁移、混合、扩散(紊流或湍流扩散的作用)、介质间传递、降解和衰变以及转化。通常将流出物的稀释和扩散分为两个区域加以考虑,即近场与远场。在近场,流出物和排放口结构特征在混合中起主导作用;在远场,周围水体的平流和紊流扩散过程决定混合程度。近场的范围和混合程度取决于流出物的动量和浮力、受纳水体的浓度和周围水流的流态。远场混合怪癖于周围水体的特征。地表水中放射性核素的浓度可以受挥发影响和悬浮物、底部沉积物吸附的影响。在细小粒子浓度高的水域要考虑沉积物和放射性核素相互作用的因素。某些放射性核素进入地下水之后被地下水流载带向下游迁移和弥散,同时沿程的土壤(岩石)对其吸附(吸收)离子交换以及解析,这样,就总体效应年,某些阳离子核素的迁移滞后于水流。

四、放射科的工作人员一定会得癌症吗?

从事辐射工作的人员会受到辐射照射,按照辐射防护的假定,低水平慢性照射有一定风险。实际上,由于辐射防护最优化的原则,工作人员受到的辐射照射水平很低。

辐射致癌属于辐射对人体危害的随机效应,其发生概率(而非严重程度)与剂量成正比。《电离辐射防护与办事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规定辐射工作人员年剂量限值为20毫西弗/年,在实际工作中,许可证持有者和监管部门会采用剂量约束值(一般为剂量限值的几分之一)作为辐射工作人员年剂量管理目标值,该值与天然本底辐射产生的年有效剂量2.4毫西弗/年相近。而在正常工作状态下,放射科工作人员所受剂量一般不会超过目标值。

五、国家采取何种措施来保证电磁辐射环境和公众处于安全状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移动通信基站、广播电视发射设施和输变电工程等建设项目逐渐增多,公众越来越关心身边的电磁辐射环境和健康问题。环境保护部十分重视电磁辐射环境和公众安全工作。为保护电磁环境和公众健康,处理好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分布实施了《环境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法规和标准,初步建立了电磁辐射防护的法规标准体系。《电磁环境公众曝露控制限值》标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输变电工程》和《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输变电工程》等行业标准的发布实施将进一步规范输变电工程的建设和运行,促进电网公司与公众和谐相处。

各级环保部门根据工作职责,通过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和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以及日常监督管理等工作,确保国家相关规定和标准得到落实。目前绝大多数电磁辐射建设项目的辐射环境影响都在可接受范围内,满足相关标准要求,我国的电磁辐射环境质量和公众健康都是有保证的。我部还将进一步规范环评过程中的公众参与工作,要求建设单位和环境影响评价单位,通过科普宣传以及必要的专家论证会和听证会等形式,回答公众关切的问题,传播科学知识,并切实解决好涉及公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我部将继续做好项目审批及验收的信息公开工作,强化社会监督。

六、核与辐射基础知识相关问题

1、接触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如何进行防护?

非密封的放射性物质对人体的照射方式分为外照射和内照射两种。

外照射防护的一般方法包括时间防护法(尽量缩短受照射的时间)、距离防护法(尽量增大与放射源的距离)和屏蔽防护法(在人和放射源之间设置屏蔽物)。

放射性核素进入人体内的途径一般有经口食入、经呼吸道吸入。经伤口或皮肤进入等等。内照射防护的基本原则是采取各种措施,隔断放射性物质进入人体的途径,尽量避免将放射性核素摄入体内。例如,当我们置身于可能存在较高浓度的气载放射性核素的环境中时,首先应该加强通风换气,采取稀释的方法尽量降低环境中放射性核素的浓度。必要时,可以佩戴口罩、面罩等个人呼吸保护器具,通过过滤尽量避免放射性核素的吸入。置身于这种环境时,还要注意避免接触被污染的食物和饮水,离开后要及时洗手或淋浴。

2、我们的日常食物及饮用水中会有放射性物质吗?

我们的日常食物及饮用水中会有放射性物质。由于岩石会被长期风化、腐蚀成为土壤,土壤中存在的天然放射性物质。随着植物的生长,土壤中的放射性物质就会转移到植物体内,并且经由食物链会进入人体内。

另一方面,随着雨水的冲刷,岩石和土壤中的放射性物质会转移到江河湖海中去,所以天然放射性核素在整个地球的水系统循环中是广泛存在的。可以说,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食物与饮用水是会含有一定量放射性物质的。

与食物饮水最相关的天然放射性核素有钾-40和镭-226等。钾-40是存在于人体内剂量最大的天然放射性核素,外销量通过果蔬类食物摄入到人体内;镭-226则普遍存在于饮用水之中。它们都有很长的半衰期,因而会在人体内积存下来。但是,由于这些放射性核素的含量都非常小,所以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3、什么是放射性?

某些原子核会自发地放出射线,变成另外一种核素,这种特性被称为放射性。具有放射性的物质称为放射性物质。在所有构成我们这个世界的物质中,从核素稳定性的角度看,实际上,不稳定的核素要远远地多于稳定的核素。

原子核放出射线的现象称为原子核衰变。原子核衰变时放射的射线用肉眼看不见,只有用专门的仪器才能检测出来。原子核衰变这种现象如同是自然界里上演的神奇魔术,能将一种物质转化为另外一种物质,在这一过程中所释放的射线和能量正是今天造福于现代社会的核能和核技术应用的科学基础。

4、室内装修会带来放射性污染吗?

室内装修带来污染的问题已经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中主要是化学污染,但也可能有我们关心的放射性污染。涉及到放射性污染,经常被人们问题的是装修材料中天然石材的放射性问题。天然石材中含有放射性核素镭,镭衰变成氡气,通常氡气在室内均匀分布,衰变时放射出α粒子,生成半衰期较短的子体,子体可与室内空气中的气溶胶附着,生成放射性气溶胶,有可能通过呼吸道进入体内。

一般情况下,我们使用的室内装修材料所造成的辐射照射对健康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和建筑材料的控制管理一样,国家也颁布了标准对石材进行分类管理,根据其放射性水平来限制其使用范围。市面上的装修石料按照放射性强度分为A、B、C三类,并分别规定的使用范围。A类适用范围不受限制,C类适用范围最小,仅能用于建筑物外饰面。市面上只有极少数石材超过C类,按照规定仅能应用于堤坝、桥墩、碑石等人们停留时间很短的场所。

由于天然放射性核素在地壳中分布很不均匀,不同产地、不同各类的岩石其放射性核素水平也是不同的。据统计,市面上流通的大理石、水泥、人造石板的放射性剂量非常低,瓷砖、卫生洁具等放射水平也不高,通常都属于A类产品。花岗岩放射性水平较高,但也可达B级标准。

除了天然石材之外,室内装饰中经常用到的釉彩陶瓷也可能因为釉彩的原料而含有一定的天然放射性,但是由于剂量微弱,一般来说对人体健康不会造成危害。

以石膏为主要原料加工成的各种花纹图案、薄板,主要用于室内墙壁与天棚的装饰材料。天然石膏装饰材料的辐射水平较低,是十分环保的建筑材料。在磷酸盐工业中产生的大量磷石膏附产品,为了开展综合利用,国内已将其用作建材或室内装饰材料,这类产品中放射性含量较高,但含量符合国家标准规定。

原子核(2个质子和2个中子)组成的,通常也称α粒子。放射性核素α衰变时,大多数α粒子具有4~9MeV的能量。因α粒子质量重,电离本领大,币种短,一般用普通纸张即可屏蔽住。

5、有的温泉水中含有较高的放射性核素,能经常泡么?

在某些特殊地质结构的地区,温泉水中矿物质和天然放射性核素的浓度较高,觉的是含有较高浓度的放射性核素镭-226,镭-226衰变会产生放射性惰性气体氡气。在欧洲,例如德国和奥地利,以及日本均有利用镭温泉、氡温泉来进行理疗保健和治疗慢性病的传统习惯。这样的温泉到底有哪些保健疗效?经常洗浴会不会受到辐射危害呢?

这类温泉中含有的放射性核素镭-226和氡-222,它们衰变时释放出电离能力较大的α粒子。毫无疑问,长时间在这样的环境中洗浴会受到略高于天然本底水平的辐射剂量。但由于这种温泉环境中受到的辐射剂量很有限,即使经常洗浴,也不大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6、乘坐飞机会受到辐射照射吗?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似离放射源很远,但事实上,我们一直在接受着来自外层空间的源源不断的宇宙射线的辐射照射。所谓宇宙射线,属于天然本底辐射,指的是来自宇宙空间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宇宙射线的成分中,有纺83%的高能质子,16%的α粒子以及少量的其他高能粒子。宇宙射线不仅可以直接对生活在地球表面的我们产生照射,还可以与大气层中的空气分子作用,产生新的放射性核素,例如碳-14、氚等,这些起源于宇宙射线的放射性核素可以进入生物圈,对人类造成辐射照射。

宇宙射线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乘坐飞机的人比在地面上的人受到的辐射要大。科学研究表明,高度每增加2千米,宇宙射线产生的辐射剂量就会增加一倍。距离地表10000米的高空上,宇宙射线的强度大约有0.006毫希沃特每小时。在这样的高空环境下飞行两个小时(大约是从北京到上海的距离),接受的照射量大约为0.012毫希沃特。如果说一个人一年进行100次这样的飞行,所接受的剂量约为1.2毫希沃特,不会给人体健康带来危害。

7、使用手机、电脑和WIFI对人有什么影响?

手机、电脑、wifi无线路由器等电子产品已经成为很多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这些科技产品会产生电磁辐射。电磁辐射对人体会产生两种效应,一种是电磁辐射热效应,另一种是非热的生物学效应。热效应是由于人体吸收了电磁辐射的能量使人体部分细胞受到了加热作用;非热的生物学效应作用机理至今还没有定论。

具体到手机、电脑和wifi无线路由器这三者产生的电磁辐射对人的作用问题,我们需要先考虑辐射量大小的问题。电磁的辐射量大小用每平方厘米皮肤每秒受到的辐射能量来表示,单位是W/cm2(瓦特/平方厘米)。具体使用中也采用“吸收辐射率”(specific absorption rate,即SAR)这个概念。它的意思是单位质量的人体组织吸收或消耗的电磁功率,单位是W/kg(瓦特/千克)。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规定手机SAR的限值是2W/kg,美国的标准是1.6W/kg。如今市场上的手机绝大多数的SAR值在1.6W/kg以下。针对香港地区大量wifi无线路由器周围的辐射强度测量结果显示,其强度只有安全限值的0.03%到0.3%。笔记本电脑或台式机的电磁辐射比无线路由器稍微强一点。使用笔记本电脑的SAR值大概是接听手机时候的1%,但因为笔记本电脑的使用时间往往要远大于手机,所以它对使用者的辐射量总体上是在同一个水平上的。

近年来有不少关于手机、电脑、wifi的辐射与人体健康的研究。英国、瑞典、丹麦、日本报道的大量针对手机用户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表明手机辐射与癌症发病率无关。虽然也有关于电磁辐射与癌症发病有关的报道。但总体而言,电磁辐射对人体是否有害还没有明确的结论。

8、放射治疗会引起并发症吗?

放射治疗是目前名次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总体来讲放疗是安全有效的肿瘤治疗手段,但治疗期间及治疗后不是或多或少会有一定程度的并发症。主治医生会根据病情来确定疗程长短和量程大小。

一般来讲,在放疗过程中出现放射反应是允许的,也常常是不可避免的。放射反应对患者的机能影响不大。也不危及患者生命。但如果放疗技术选择不当或工作疏忽等原因,可能会对患者造成放射损伤。严重的放射损伤是不允许发生的。如放射性脊髓炎所致的截瘫、脑、肺、骨、肠等的坏死等。这些并发症不仅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重者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放疗并发症从时间上可分为早期并发症和晚期并发症。在放疗期间或放射结束后3个有内出现的并发症就为早期并发症,属于急性反应,大多数情况下可以被机体所修复,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减轻或消失。而3个月之后甚至1~2年之后出现的并发症为晚期并发症,这类并发症很难被机体修复,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

9、核医学诊断常用的放射性同位素有什么特性?

在临床上,能用于核医学诊断的放射性同位素的种类很多,常用的有锝-99m、碳-11、氮-13、氧-15、碘-131、碘-125、碳-14、氟-18等。

诊断中使用的放射性同位素半衰期要短。放射性同位素衰变的快慢,通常用“半衰期”来表示。半衰期是指一定数量放射性同位素的数目减少到其初始值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如磷-32的半衰期是14.3天,也就是说,假使原来有100万个磷-32原子,经过14.3天后,只剩下50万个了。半衰期越长,说明衰变得越慢;半衰期越短说明衰变得越快。核医学诊断用的放射性同位素,其半衰期一定要短,注射入患者体内之后能免迅速衰变为稳定核素,这样才能将对患者及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如果我们选择半衰期长的放射性同位素,做完检查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放射性同位素在其体内继续产生辐射,就会对患者及其周围亲友造成一定的影响。

放射性同位素在衰变时,可发射α射线、β射线或γ射线等不同各类和能量的射线,其中,γ射线的穿透能力最强,易于被探测器测量。而α射线、β射线的穿透能力较弱,很难被探测器检测。核医学诊断常用的放射性同位素人为直接或间接产生γ射线,以便于被探测和成像分析。

另外,诊断用放射性同位素还要有特定的组织亲和性。当然,选用的放射性核素无论在放射性毒性还是化学毒性上都应该是元素或低毒的。

10、医院用的放射性同位素是哪里来的?

自然界中存在的天然放射性核素往往不适合在医学领域应用,医用放射性同位素绝大部分都是人工制造的。临床应用的放射性同位素可通过加速器生产,反应堆生产,也可从乏燃料中提取,放射性同位素发生器淋洗获得。常用的放射性同位素有碘-131、碘-125、锝-99m、磷-32、氟-18、碳-11、氮-13和氧-15等,这些核素除少数医院具备加速器制备的能力外,大多数医院都是通过向有资质的放射性同位素生产和销售单位购买。按照规定,生产销售、使用放射性同位素的单位都就持有辐射安全许可证,在许可的各类和范围内开展放射性同位素销售和转让活动,转让前也应经过环保部门的审批。

11、接受放射性核素诊疗患者的家属也有可能受到照射吗?

通常患者本人由于疾病诊断或治疗的需要注射或者口服放射性核素,进入体内的放射性核素对受检者会造成一定剂量的照射,那么,其家属或者其探访者是否也会受到辐射照射呢?这是社会公众关心的问题。

一般来说,医用放射性核素的有效半衰期较短,病人摄入体内的核素活度不会太大,所以对患者家属和来访者的辐射危害通常是很小的。但要注意的是,靠近服药后的患者处的辐射剂量率比天然本底辐射剂量率还是要高一些,因此在用药后最初几个小时内患者家属或来访者应尽量减少与患者的近距离接触,以避免不必要的辐射照射。

为减少患者对其家族成员和其他社会公众的影响,接受放射性核素治疗的患者,如服用的放射性药物量较大,就听从医生的嘱咐在医院接受观察,在其体内放射性核素的活度没有下降到安全水平之前不能离开医院。患者在出院后的一段时间内也不要拥抱儿童或与家人密切接触。

如果接受治疗的患者是一位哺乳的母亲,则需要在一定时间内停止哺乳。

12、去医院检查或治疗时服用了放射性药物的病人需要注意些什么?

出于诊断或治疗的目的注射或摄入放射性药物的病人一定要意识到自己的体内已经有了放射性核素,服用放射性物质后的短时间内自己相当于一个小小的放射源或辐射体,应该自觉地远离他人,尤其是远离孕妇以及3岁以下的小孩子。出于辐射安全的考虑,病人的活动区域以及出院时间是受到严格控制的,应在专用候诊室候诊,只有当其体内的放射性药物活度降至一定水平后才能出院。

为了尽快将体内的放射性药物排出体外,病人要多喝水、多排尿和多排便,排尿后用纸巾将尿道口的残留尿液擦干净,避免这些具有放射性的尿液沾到裤子上面,影响核医学检查数据。

此外,病人应尽量避免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或前往公共场所,在第一周也勿与他人亲密接触,在家期间应自己单独一室;建议患者多喝水。

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所有影像学检查时口服或注射用的药物都有放射性,如胃肠道检查时用的钡餐,CT检查时用的增强造影剂、核磁共振检查和B超等就不含放射性。

13、放射性核素会在人体内不断累积吗?

我们身体内的放射性物质有些是诞生时就有的,大部分是在一生中逐渐进入体内的。主要是通过饮水、食物等途径进入体内,随着代谢途径分布到全身。但大家不必担心体内的放射性物质会越积越多,因为这些放射性核素既然可以通过代谢途径进入身体各部分,同样也可以通过代谢途径排出体外,包括衰变和生物排出,例如尿液、粪便、汗液,人体内的放射性物质会达到平衡。少数长寿命放射性核素进入体内会在体内长期滞留,但日常生活中一般不会摄入此类核素。

我们把放射性核素的数量从体内排出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称作生物半排期,核素本身又以物理半衰期在减少,这两个半衰期就决定了体内放射性核素积存量减少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我们又称之为有效半衰期。有效半衰期短,放射性核素减少的速度就快,反之则慢。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内各种放射性核素的量保持着相对稳定的状态。

总之,通过代谢平衡,人体内的放射性物质总是保持一个有一定波动范围的平均值。这些放射性物质导致的辐射剂量及其微小,对健康不会产生任何危害。

14、吸烟也会产生辐射么?

由于烟草叶中含有钋-210、铅-210、镭-226等放射性核素,主要是放射性核素钋-210,吸烟也会对人体产生辐射影响。钋是属于铀衰变系中的一种天然放射性核素,衰变时释放α射线,具有电离本领。烟草中之所以会出现钋-210,主要是由于土壤中的核素被植物吸收;其次,烟草种植过程中施用含有铅-210的磷矿石制成的高磷酸盐肥料,铅-210衰变后产生钋-210。通常铅-210通过概况进入植物,并且富集在烟草叶中。




上一篇:胰岛素注射的相关事项
下一篇:控烟健康教育核心信息
黑公网安备230605020000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