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入伏时间表
伏”即是“暑气潜伏于地”之意,标志一年里最炎热的时期。先人规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起为末伏”,总称为“三伏。
初伏(10天)
7月16日-7月25日
中伏(20天)
7月26日-8月14日
末伏(10天)
8月15日-8月24日
1.别贪凉
不要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里,以免身体出现不适。大汗淋漓后不要冲凉水澡,忌贪吃生冷瓜果,避免胃肠炎。
吃冷饮时最好等到食物温度接近体温时再慢慢咽下,以免刺激胃肠道。受寒后,可以喝姜茶发汗散寒。
建议:小孩、孕妇及患有关节炎、风湿病、呼吸道疾病的老人更要少开空调。
2.饮食开胃
很多人一进三伏天,就会食欲不振。可适当多吃点苦味食物,如苦瓜、苦菜、苦芥麦等都能解热祛暑、健脾开胃。
夏天出汗较多,山药、大枣、蜂蜜、莲藕、木耳都是不错的益气食物。鸡鸭肉、瘦猪肉等平性或凉性的肉制品也有滋阴养胃、健脾补虚的功效。
建议:苦瓜性寒,体质较差、脾胃虚寒者不宜多吃。
3.晚睡早起午补觉
晚睡并不是提倡大家熬夜,而是要求人们顺应夏季昼夜变化的特点按时作息。
夏天人体阳气处于旺盛状态,如果经常睡懒觉不仅得不到休息,反而觉得更疲乏。午睡有利于气血平衡,能补充体力,提高下午工作效率。
建议:夏季早上六七点起床比较好,健康午睡以半小时左右为宜,超过1小时则适得其反,可能干扰晚上睡眠。
4.静坐除烦
研究表明,当气温超过35°C、日照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的时候,人体情绪调节中枢会受到明显影响,更容易心烦意乱。端坐闭目吞津不但能迅速达到心气平和,还能够活血通络。
5.温水澡,消暑胜过冲凉
伏天气温高,人体毛孔处于张开状态,代谢速度也较快,直接冲凉,会导致皮肤表面温度骤降,毛孔关闭,血管骤缩,体热无法散出。洗完后不仅不能起到解乏的作用,还可能让人四肢无力、肩膝酸痛,甚至诱发关节炎和慢性肠胃炎。
建议:伏天最好还是洗温水澡,水温在35℃-37℃为最佳。这个温度比皮肤温高,却比体温低,非常适合消暑散热。
6.穿棉质衣裤,排汗能力强
穿棉质衣服可以加速吸收身体排出的汗水,迅速带走体内的热量,从而达到降低体温的效果。
建议:衣服不要穿得太紧,可选择颜色较浅的衣服。睡觉时,不要赤膊,要身穿睡衣,护好腹部。不是穿得少就一定凉快,当温度高于37℃的时候,皮肤反而不能散热还会吸收外界的热量。
中暑急救"四字诀
迅速将患者搬到阴凉、通风的地方,使其平躺为他扇风,并解开其衣领裤带。
2.擦
用冷水或稀释的酒精帮患者擦身,也可用冷水淋湿的毛巾或冰袋、冰块放在患者颈部、腋窝或大腿根部腹股沟处等大动脉血管部位。
3.服
感到不适时,及时服用人丹、藿香正气水等解暑药,并多喝些淡盐水。
4.掐
如果患者一直昏迷不醒,可用大拇指按压患者的人中、合谷等穴位。救醒后的患者,必须在凉爽通风处静卧休息,如果回到炎热的环境,会引发比之前更严重的后果。
注意事项
中暑后不要大量饮水,会增加心脏的负担,还会影响消化功能中暑后不要吃生冷瓜果,否则脾胃会出现痉挛或血流不畅,引起腹痛、腹泻等,如想尽快恢复体力,可吃些易消化食物。